調查顯示:認為“艾滋病人越來越多,說不定哪天不小心就被莫名其妙感染了”的人數占到了37.9%,認為“自己的生活比較糜爛,離艾滋病越來越近”的占12.6%,而覺得高枕無憂,“我的生活方式很簡單,艾滋病不會與我有關”的僅有23.6%……
對于那些具有高危性行為的人,“艾滋病恐懼癥”也相伴而來。他們大多懼怕艾滋病找上門來,有些甚至自稱出現了類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癥狀,但是根據各級醫(yī)院、疾控部門甚至國家級疾控部門的檢測,他們的身體指標一切正常,有被查出肝炎的,有被查出肺結核的,唯獨沒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。
臨床上專家們也遇到過不少這樣的患者,他們口述的癥狀和艾滋病病人都很像,例如發(fā)燒、舌苔發(fā)白、體重下降等等,但是沒有一個理由經得起推敲,最后只能歸結為“恐艾癥”。為何會“恐艾”,追溯起來,癥結還是在高危性行為上。一
一個有意思的特點是,這部分高度“恐艾”的人,多數是屬于高智商、高收入的高知人群。這些人擁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醫(yī)療知識,在發(fā)生“高危性行為”的情況下,懂得主動上網查找艾滋病病人的癥狀,然后對號入座,進行長期重復的檢查,以求確診自己為艾滋病病人,最終變成不折不扣的“恐艾癥”。
“恐艾癥”人群的表現與真正的艾滋病癥狀的區(qū)別在于:
首先,“恐艾癥”人群的檢查結果都在允許的波動范圍之內。例如感冒,很多“恐艾癥”患者雖然都有發(fā)燒癥狀,但是都屬于正常的低燒;部分“恐艾”者反映體重下降,但是這部分人群長期緊張、憂慮,睡眠質量極差,體重下降是正常反應。
最重要的是,艾滋病是有一定潛伏期,少則1年,多則十幾年,但是這部分患者在發(fā)生高危性行為后1~2個月后到醫(yī)院檢查,并認為自己得了艾滋病,說自己出現了艾滋病病人的癥狀,是一種完完全全的心理作用。而要消除這種對艾滋病的焦慮,途徑只有一個——遠離性亂。
部份圖片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,聯系刪除